(原标题:上海“两条腿”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构建全球资源聚集地,打响本土制造品牌)
9月18日,《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发布,聚焦七个方面,提出了28项任务,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画出了一份路径图。
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界关注已久。早在2019年,国家发布《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》,去年商务部启动申报工作并“吹风”试点方向。过去两年多,曾吸引二十多个城市竞逐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”,其中,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也都提过此项目标。
7月,商务部宣布,经国务院批准,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天津、重庆,率先开展国际中心城市培育建设。这五座城市率先尝到头啖汤。
近日,五城中,上海率先公布《实施方案》。在业内讨论中,上海时常被认为是“最像国际消费中心”的城市。实际上,2020年共有两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万亿元,分别为北京和上海。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《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》中,这两座城市也分别列总排名的第1位和第2位,显示出极强的消费活跃度和消费供给、需求能力。
接下来,以上海为代表,如何推动国际消费中心的形成?
剑指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、全球新品首发地
聚焦“国际”“消费”“中心”三个关键概念,此次上海《实施方案》提出七大方面——第一,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;第二,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;第三,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;第四,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标志性商圈;第五,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消费环境;第六,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;第七,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海提出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。对于国际消费中心来说,拥有全球性的集散作用格外重要。
以中国香港、新加坡等国际消费中心为例,本地消费体量并不大,更多来自于开放型经济下对人流、物流的集聚。“这些申报城市中有的是物流(消费品)集散地,有的是人流特别大,但国际消费中心要求人流物流能叠加,并有买卖全球的双向性。”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。
这是对城市能级的综合考验。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商品和服务消费的“中心”城市,不仅流量规模大,也要有中心节点作用,吸引来自全国全球的消费流量。无论东京、新加坡还是香港,每天吞吐大量商务人群、旅游人群,这些都支撑着城市的消费市场。
实际上,本轮批复的五座城市也正是2010年首批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头衔的城市。
其中,上海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的一大优势正在于进博会。自2018年起,进博会已连续在上海举办三届。以疫情前的第二届进博会为例,它撬动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,当时有超过1000家境外企业是首次亮相。
无疑,进博会已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,国际采购、投资促进、人文交流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作用也日益凸显。近日,第四届“进博会”首批出运展品已从欧洲启运。
上海除了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,顺势而来的另一个目标是“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”。进博会也为此提供了机遇。例如今年全球知名护肤集团——拜尔斯道夫——将首次在进博会上亮相。
配套政策方面,上海也提出对消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,引领带动国内消费升级需求。同时,发挥浦东先进制造和贸易航运枢纽优势,推动消费平台和流通中心建设。
探索放宽医疗电信等服务消费外资准入
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、政策与实践》报告显示,全球140个最大的消费城市人口占全球13%,却贡献了超过33%全球消费市场份额、超过36%的GDP。
促进一个区域的消费,中心城市的带动极为重要。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《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》中,排名前10的城市为: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重庆、深圳、杭州、武汉、苏州和西安。
对于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全国龙头城市,促消费不仅是关乎本地城市的消费,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对全国城市做出示范作用、带动作用。
以此次上海《实施方案》为例,其中两点值得格外注意。
首先,上海提出“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,打造外贸企业自有品牌”,包括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等。对于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,将支持其进商场、上平台、入驻特色街区、进免税店。
同时,上海还将从展会层面发力,包括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、世界设计之都大会、设计创新展等等,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。在网络新消费层面,此次《实施方案》还提出打造一批面向垂直领域、细分客群的上海品牌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,8月20日,在上海市商务委指导下,上海市商业联合会、市首发经济促进联盟已开始本年度引领性本土品牌的推荐工作,名单将在10月下旬揭晓公示。
上海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本地品牌,也将促进“中国制造”在全球市场中分得更多蛋糕。
《实施方案》中另一可能在全国市场产生影响的举措是,“扩大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开放,研究探索放宽电信服务、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,促进服务供给体系升级”。
陆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谈到“国际消费中心”往往强调商品国际化,比如国际购物中心,这是比较狭隘的理解,更关键的是要考虑服务消费(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)是否都具有服务于全世界的特征。
他表示,我国日常消费品市场随着发展日渐饱和,消费面临突出短板的其实是文化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,“这些也存在一定供给制约”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,数年前,上海曾着力推动一家国际医院的落地,努力许久后仍面临一些行业政策上的制约。此次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或将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机遇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feijie.com/yuwangtai/1097748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